太原市2016-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阶段性测评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上午7:30-9:30)
说明:本试卷分第I卷(选择题)和第II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20分钟,满分150分。
第I卷(选择题共75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5分,共75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答案的字母填在下方答题栏内。
1.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据下图判断

A.晋燕两国可以通婚 B.燕宋两国不能通婚
C.晋鲁两国可以通婚 D.燕齐两国可以通婚
2. 皇位的嫡长子继承制度在中国古代是一种成熟的继承制度,但各种权贵势力如干政的宦官、外戚后妃集团常常出于各自的利益,干扰嫡长制的实行,出现了许多白痴皇帝或幼帝,造成了朝政混乱。这反映了
A.君主权力受到挑战 B.皇权至上带来的后果
C.中央集权遭到削弱 D.嫡长制影响社会稳定
3. 刺史是汉武帝时设置的监察地方的官员,西汉后半期其权能有所扩大,到东汉后演变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说明
A.中央集权促成地方行政制度变迁 B.中央对地方的监察力度越来越弱
C.监察官位卑权重的特征得以改变 D.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世所沿用
4. 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由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和掌权的状况,隋唐确立了科举制之后,基本纠正了这一状况。这一变化说明科举制
A.是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制度 B.适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
C.完善了朝廷选拔官吏的机制 D.导致了世家大族势力的衰落
5. “省”这一名称起源甚早,最初是官署名,如中书省、尚书省等,设在宫禁之中。元朝时,在全国重要地带设立行中书省,作为中央行政机关中书省在外地的代理机构,亦简称为省。据此推断,行省的设置
A.适应了加强皇权的需要 B.体现了国家权力中心的变化
C.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D.破解了“藩镇割据”难题
6. 《礼记•王制》记载:农户帮助耕种公田,私田就不再纳税;公家分配的农田和宅地不准出卖。对这一记载所涉及的土地制度评述正确的是
A.是国家抑制土地兼并的手段 B.铁犁牛耕成为主要耕作方式
C.这种制度具有公私二重性质 D. 土地商品化的趋势非常严重
7. 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主持葵丘会盟,盟约规定各诸侯国要“无忘宾旅”、“无遏汆”,即要保客商、不阻碍粮食流通。这反映出当时
A.粮食是各诸侯国争夺的主要目标 B.诸侯争霸方便了商人的活动
C.商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部门 D.求富重利成为各诸侯国共识
8. 中国古代的租佃制不断发展变化,从地租这一角度来看,就经历了由实物地租向货市地租、分成租向定额租的转变。这一转变反映出
A.佃农生产经营自主权的扩大 B. 土地兼并现象的日益严重
C.租佃关系日趋占据主导地位 D.劳动力商品化的进程加快
9. 下表所列内容为中国某朝代所具有的一些特征。据此判断该朝代是

A.汉朝 B.唐朝 C.宋朝 D.明朝
10.明朝有人描述当时情景燕赵秦晋齐梁江淮之货,日夜商贩而南;蛮海闽广豫章南楚瓯越新安之货,日夜商贩而北。”这反映出当时
A.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经济重心的不断南移
C.区域性商帮的出现 D.跨区域贸易迅速发展
11. 《阅世编》里记载(晚明上海)标布(一种优质棉布)盛行,富商巨贾操重资而来市者,白银动以万计……以故牙行奉布商如王侯,而争布商如对垒。”据此可知当时
A.商人社会地位提高 B.政府鼓励商业发展
C.对外贸易十分发达 D.棉布成为主要衣料
12. 明清时期,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大量新型的工商业城市,与传统市镇相比其主要的区别是
A.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不同 B.城市的密度前所未有
C.城市的结构发生了变化 D.城市的规模急剧扩大
13. “人主之患在于信人,信人则制于人。人臣之于其君非有骨肉之亲也,缚于势而不得不事也,故为人臣者窥觇(偷偷的察看)其君心也,无须臾之休。”韩非子在此强调的是
A.人性恶前提下的君臣之道 B.推行改革变法的重重阻碍
C.加强中央集权的艰难过程 D.贵族政治体制的多种弊端
14. 有学者认为,汉代儒学开启了儒学神学化、儒家宗教化、孔子教主化的进程,其试图努力去把儒家从讲起来很好听的比较迂阔的理论变为可以运作的东西。这说明汉代儒学
A.继承了先秦儒学的神学思想 B.吸收佛道思想而阐释儒学
C.充满了主观唯心主义的色彩 D.契合时代要求而重新整合
15. 中国古人对女性的评价,唐以前推崇美女,四大美女都是唐以前的人物,而宋以后则更多的推崇才女。导致这一变化的最合理因素是
A. 社会的进步 B.理学的兴起 C.女权的发展 D.教育的发展
16. 黑格尔评论某一思想:“希腊英雄们都是出现在法律尚未制订的时代,或者他们自己就是国家的创造者,所以正义和秩序,法律和道德,都是由他们制订出来的,作为和他们分不开的个人工作完成的。”据此判断,黑格尔评论的是
A.智者学派 B.苏格拉底 C.柏拉图 D.亚里士多德
17. 亚里士多德提出,一切政体都要有三个要素:其一为有关城邦一般公务的议事机构,其二为有关公务执行的行政机能,其三为审判机能。他认为“如果三个要素都有良好的组织,整个政体也将是一个健全机构”。亚里士多德的上述观点
A.是雅典民主政治的真实写照 B.最早提出了权力制衡的理论
C.关注到政治统治的制度化问题 D.反映了城邦居民的共同愿望
18.罗马法学家把古希腊的自然法哲学注入法律,例如人是生而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追求生命、自由、财产和幸福的权利,他们认为法律的一切规定都必须以此为最高准则。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罗马法继承了古希腊的法律条文 B.自然法是与自然有关的法律条文
C.罗马法的制订遵循了自然法原则 D.体现了罗马法司法程序的进步性
19. 政权组织形式是指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以及国家权力的实现或运作机制,在实际的政治操作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运作原则,其中有一条“由谁产生对谁负责”。据此判断,符合这一原则的是
A. 英国的首相和议会 B.美国的总统和国会
C.英国的国王和议会 D.德国的首相和议会